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精编版)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02-18 13:07:53 点击率:

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精编版)

 

一、总体情况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我校中医学被列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并按教育部要求编制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为确保《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学校提出了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的科学体系以及实施体系应遵循的“统一性、系统性、协同性、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六个原则,按照“一个中心、四轮驱动、七大工程”的建设思路,在《建设方案》基础上,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从而确保了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实施。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一年的努力,一流学科圆满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并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学校晋级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相关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成为继临床医学后进入全球ESI前1%的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和药学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教学研究成果凸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科学研究厚积薄发,“金蓉颗粒”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唯一批准的中药创新药;第一、二附属医院先后成为广东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单位,获6亿元建设资助。我校一流学科建设预期成效与实际完成情况见下表:

我校一流学科建设预期成效与实际完成情况对照表

类别

预期建设成效

实际完成情况

入选ESI前1%的学科数

1个学科入选ESI前1%

已完成。一流学科相关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2018年1月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

新增国家级人才1名

已完成。国家级人才2

级教学名师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名

已完成。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

一年以上海外经历专任

教师占比

15%以上

已完成一年及以上海外经历专任教师

达19.93%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1项

完成。2项(主持1项、参与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4项

已完成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1-2门

已完成5门课程获得省级立项

主编各类规划教材

1-2部

完成。主编各类规划教材5部

省级教学团队

1-2个

完成。药理学、内科临床技能教学团队获省级立项

研究生招生人数

1150人

已完成1160人

博士生招生人数

165人

已完成214人

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

210

216篇

研究生赴境外学交流

25人次

完成。26

学位论文质量监控

博士学位论文全部盲审

已完成首次使用教育部论文开放平台进行盲审

国家级科研平台数

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

平台1个

已完成。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

(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奖励

国家级奖励0-1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0-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4-5项

已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承担科研项目数

获得重大科技项目-2项;国家科研项目15-21项;省部级项目25-33项;横向科研项目8-10项,金额1630-1700万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省级项目69项;横向项目123,金额2800多万元

被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数

发表ESI高被引论文0-3篇;发表SCI收录论文110-125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0-28篇;IF>5 14-1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7-105篇

已完成。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篇;发表SCI收录论文946篇,其中发表SCI一区论文337篇;IF>5 119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65篇(CSSCI\CSCD)

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转化

科研成果或专利转化,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金蓉颗粒”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创新药。另有专利转化150万元

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39-40项、专利授权10-15项

已完成。专利申请89项、专利授权37

社会服务

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临床指南、临床路径

已完成。第一、二附属医院先后入选广东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单位;26个专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制定《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第一执笔完成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首次全国行业内诊疗标准的制订;作为全国脾胃消化领域代言人完成的“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巨著《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

文化传承创新

建设省部级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和国际化传播平台

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获批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2-4

已完成。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

国际学生的国别数增加

1-2

已完成。新增3个国家

出国()交换生人数

10

已完成50人

留学生中医药规划教材

1部

完成。完成面向留学生的规划教材《中医四大经典选读》的编写;《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头痛指南》被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正式收录

(二)突出特色,整体布局,夯实基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1.科学规划学科优化提升体系统筹学科协调发展

2018年,学校按照“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围绕核心、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提升中医药优势学科竞争力为核心,强化支撑学科、拓展交叉学科、引领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科按目标层次分为国家一流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攀峰学科、攀高学科、特色学科以及培育学科,逐步形成以国家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学科为引领,攀峰学科、攀高学科为支撑,特色学科、培育学科为补充的多学科协同发展新体系。

2.打造国际一流学科科研平台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学校不断完善和提升科研平台、整合优化学科资源,提升了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临床药理、脾胃、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内涵建设;完善了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心,为学科的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实验室获批“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1.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成才成长,着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印发了《关于制订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实施办法(暂行)》等制度,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办法》《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差错和事故处理办法》等进行修订,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基本保持规模稳定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比例,停招中药制剂、药物制剂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减招中药学专业;申报中医养生学、健康管理与服务、假肢矫形工程和麻醉学等新专业。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2018级2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培养区域中医人才的“岭南班”及以师承为特色“5+3一体化”的“国维班”和“精诚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中药学专业实施了大类招生,中医学专业实施小班制教学试点。四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继续深化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重点建设14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课程获得省级立项,其中4门课程分别在学堂在线和学银在线平台运行。

通过改革和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重点体现:一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获省级教学团队2项;主编各类规划教材5部;教师参加教学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8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1项;2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获省级推荐参与国家级评比;2018届本科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32%,比去年提高1.97%。二是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组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三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开展《中医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选派教师参加高校创业师资训练营、新创业教育与医药专业融合实践课程等校外培训;获广东省第八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及优秀组织奖;获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一、二等奖各1项;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中获三等奖2项。

2.建立卓越研究生教育

以提高研究生培育质量为目标,着力构建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是首次实施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实施办法(试行)》,在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和针灸推拿学3个学术型专业试点开展“申请-审核”制。二是首次实施研究生毕业证与学位证分离制度。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管理办法》,对于学术论文达不到要求或规培结业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毕业证书,但不能授予学位,首次将研究生毕业证与学位证分离。三是学位论文盲审首次使用教育部论文开放平台。首次使用教育部开放平台,送审博士学位论文130篇,硕士学位论文43篇,3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篇硕士学位论文未通过盲审,进一步强化了学位论文质量意识。

通过改革和建设,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17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16篇,比2016年增长44%;对102篇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进行奖励,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097;26名研究生获资助赴境外学习,64位研究生出国和出境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短期访学、执行政府合作项目任务;9名博士研究生荣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其中1人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5项,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1项;2017届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达93.52%,最终就业率96.48%。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攀升。

(二)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以深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为宗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引人育人质效,人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人事制度改革初显成效。将博士后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逐步打造人才高峰;出台《杏林人才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完善《引荐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职称评审办法》《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及委员库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积极推进绩效改革,适当向教学和科研部门倾斜。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新增国家级人才2名,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新增省级人才61名,包括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和青年学者1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珠江人才计划3名,医学领军人才13名及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9名,杰青1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名;引进杏林人才27名。3人获南粤优秀教师表彰。14名教师出国访学,另3人获国家公派出国资助,一年及以上海外经历专任教师达19.93%,较去年增加2.4%。

(三)坚持协同创新,成果导向,提升科研服务社会水平                                                                                                                          

以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整体水平有效提升。一是科研项目有所突破。新增项目320余项,经费7000多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继续保持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三。二是科技成果稳中有升。截止2018年12月31日发表SCI收录论文94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337篇、IF大于5分论文119篇,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篇,发表国内核心(SSCI、CSSCI)期刊论文465;专利申请89项,授权37项,专利授权数增长20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三是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保持临床医疗行业领先优势,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近1200万人次,第二附属医院连续6年名列“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先后入选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制定《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完成全国行业内诊疗标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执笔“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巨著《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打造中国全球抗疟方案,至2017年科摩罗疟疾发病率下降超99%,已实现疟疾零死亡,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疟疾防治顾问技术援助项目顺利完成一期任务,巴布亚新几内亚,疟疾平均感染率下降幅度超过93%;科技服务取得新成效,横向科研项目123项,金额2814.9万元;专利许可转让1项50万元,金蓉颗粒作为2018年唯一获批中药新药成功上市《南药巴戟天"黑蕊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和《阳春砂保果技术》入选2019年广东省最受欢迎农业主推技术。

(四)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

一是深化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主创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悬壶岭南》,在同期周六黄金时段的全国各大卫视节目中排名第15位,单期最高排名第10位,普及人口约2575万人;与《南方都市报》签约开设中医经典著作介绍专栏,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系列文章,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二是推进筹办国学院弘扬中国文化。国学院为全校新生开设必修课《国学概论》,开设国学院微信公众号,精心制作推送《论语》《老子》名句中英文版音频。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全年接待3百多个团体、4万人参观,牵头承担“岭南中药材文化保护”项目,开通 “岭南中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制定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12月20日成立,向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中医药局提交有关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报告;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获批我校首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五)坚持国际视野,合作交流,提高中医药国际认可度

以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建设目标,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对外教育规模扩大层次提升。招收外国留学生161人,新增蒙古、阿根廷、委内瑞拉国别留学生;新增泰国碧瑶大学交换生项目1个,新增中国政府最高级别奖学金项目1项,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人数达87人,创历史新高;完成境外学生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营,助力智慧校园建设。二是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举办第八届国际经方班、国际中医循证医学研讨会、世中联国际中医药临床标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年会等3次国际会议、举办小型研讨会和培训班6次;与香港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搭建合作研究中心,开展实质性基础和临床研究。三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中医中药助全球抗疟医疗服务成果丰硕。整建制派出第八批援加纳医疗队执行为期1年的援外任务,这是广东省首次整建组派中医药医疗人才队伍。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中医药知识传播。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编制面向留学生的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四大经典选读》;牵头制订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头痛指南》被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正式收录,是该文库在全球范围内收录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

三、制度建设

(一)组织领导

1.强化学校党委主体责任,统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务”,强化学校党委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统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一是组织召开一流学科建设专题中心组学习,统一一流学科建设思想是布置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明确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指导思想、具体举措和任务。是组织召开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专题研讨会,对学科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了详细、客观的分析,形成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对策。

2.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党委会及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健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制定《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规定》《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暂行办法》。三是加大机构改革力度。精简机关工作人员,优化学校机构设置,撤并6个机构,将4个办公机构进行合署,撤并管理机构内设科室36个。四是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部门工作职责,印发了国内公务接待、加班误餐、公务用车、因公临时出国(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统战经费管理规定等多项制度,聘请第三方指导我校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一是理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机制,争取更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2018年晋级为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建设高校,并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牵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国家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贺州市人民政府、肇庆市人民政府等开展校市战略合作,与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华润健康集团、广药集团等13家企业开展校企战略合作。三是积极筹备学校理事会,建立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友会工作机构,完善发挥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二)考核评价机制

1.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形成质量管理闭环

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学校教务信息平台建立“督导评价”APP模块,构建督导专家网上评教-教师实时反馈-教研室、学院及时改进的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闭环体系;增加临床医学院督导专家数量,扩大督导覆盖面;首次举行“听课周”活动,推进教师相互听课,同行评价,形成了教学质量评价由领导干部评价、教学督导与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学资料检查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强化日常教学监控;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学校本科阶段学生学习及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撰写本科教育质量年报,通过对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发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提高引才标准、精准引进重点、规范考核评价。出台《杏林人才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完善《教职工考勤管理规定》《引荐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职称评审办法》《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及委员库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等;积极推进绩效改革,适当向教学和科研部门倾斜,兼顾公平的同时倡导以贡献度评估绩效的收入分配模式。

3.创新学科评价机制,助力一流学科发展

一是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一流学科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并与校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完成。二是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绩效管理及评价办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建立资源配置机制、目标责任制、检查督促机制、绩效考核及奖励机制,统筹人员、资源、项目、经费,全面聚焦服务一流学科建设。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一流本科教育尚需进一步加强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差距。

3.科研体系建立还有瓶颈问题。

4.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

(二)思路措施

1.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方案

2.实施学科优化提升规划方案

3.打造以本为本一流本科教育

4.引培结合打造顶尖人才队伍

5.成果导向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6.打造一流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7.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和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年度报告---精编版.pdf

关闭